|
成都心理咨询|隔离期间如何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运动与书籍、宠物相伴可提升免疫力时间:2024-09-12 13:10 隔离期间,适当运动可以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图片来源:余静 居家隔离,有书本、有宠物相伴,保持良好心态,打赢这场“战疫” 照片由小云提供 图片来源:雷驰 照片由施明提供 蒋岚 摄 本报记者 姜岚/文 概括 “我有点咳嗽,是不是出什么事了?”“被关在家里一整天,感觉自己快要疯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些市民不禁产生类似的担忧与焦虑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何宗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就连正常人出现压力反应的情况也比较多,目前医院心理咨询量与去年同期、上月相比均有所增加。 为了让大家面对疫情,及时跟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制作并发布了《心理健康防护贴士》,希望大家积极应对疫情,用相互支持取代抱怨指责,保持良好心态,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客人 何宗玲,1981年出生,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精神卫生专业硕士学位、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现任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与科研工作,从事教学工作10余年,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及抑郁、焦虑等心身疾病的临床诊治,兼任四川省医学会心身医学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西部医学会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对话 应对疫情期间的四种心理变化 记者(以下简称记者):疫情发生以来,不仅患者,普通民众都出现了应激反应。 何宗玲(以下简称何):从2002年非典疫情,到“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以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都出现了群体应激反应。它是对外界一些紧张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身体方面,主要症状是交感神经兴奋或者内分泌改变,比如不断出汗、心跳加速、肌肉痉挛、长期失眠、头痛欲裂等,我们接到的咨询电话中,部分人出现运动型躁动,且持续时间较长。 心理情绪方面,焦虑、恐惧、放大的恐惧、悲伤、抑郁、绝望……有人甚至会出现极度的愤怒、仇恨…… 越南战争中,65万美国人参战,其中58307人阵亡,1200余人失踪,1000人受伤。不料战争结束后,其影响却持续发酵,许多在残酷战场上没有牺牲的美国士兵,回国后自杀。这些人主要罹患“战后心理综合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医学上称之为PTSD,是指人在遭遇重大压力或变故后,所患的一种精神疾病后遗症。正是在越南战争之后,PTSD才成为心理医学不得不面对的现象。我们的心理干预,就是要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记者:当前疫情之下,人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何:感受上主要有四个变化。第一是安全感减弱。正常人对社会环境、工作、家庭都有安全感,但疫情之下,这些都让人感到不确定。我的建议是,放下手机,避免接触有关这件事情的消息,克制自己,与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二是失去平静感。以前平静有序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建议你学会自我安慰,比如洗个热水澡,听听喜欢的音乐,多陪陪宠物,激发爱意。用音乐让自己沉浸在另一个世界,做一些自信大胆的动作,会让你感觉非常开心、愉悦,本能的动作也会变得更加活跃,然后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外,“正念训练”也相当有效。放松是积极心态的前提,通常人们要经历情绪上的否定或愤怒,才能学会接受,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也是一个心理愈合的过程。面对事实,与每个人、每件事和睦相处。 第三,效能感低下。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我们平时形成的工作效率,让我们对工作有充分的掌控力。宅在家里,会让我们逐渐对假期、旅行、与朋友家人的聚会失去期待。效能感低下的现象其实是可以尽量改变的。我注意到一篇报道,武汉方舱医院的一位医学博士利用每一点时间,专心阅读哲学书籍,用阅读来提高自己的绩效。这种阅读方式很有效,不仅可以让你平静下来,还可以帮助你积极面对工作,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读书,多学习,做很多平时不做的事情。 最后是联结感的疏离。人类是群居动物,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纽带因为疫情而疏离,很多人感到孤独无助。我觉得最现实有效的方式,就是拿起一本家庭相册,慢慢翻阅,唤起家庭联结感。可以给信任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尝试与亲近、信任的人沟通,坦诚地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担忧和焦虑。不要害羞,而是寻求他人的帮助,相互支持,这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害怕焦虑的不只是你,如果你发现你的家人朋友也害怕焦虑,他们感到焦虑或恐惧,你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主动问候他们,时不时地了解他们的状况。 希望大家能以正能量、稳定和爱心应对疫情,以相互支持取代抱怨指责,不要过度恐慌,相信政府、相信医疗队、相信身边的人,有序听从建议,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让恐慌慢慢变成平静。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终将胜利。 “隔离”下的自我保护 注:由于疫情原因,人们不得不呆在家里,但孩子们的情况会更加困难。 何:孩子可能会迷茫,但也可能陷入莫名的焦虑,再加上不能外出释放情绪,可能会出现“歇斯底里”的现象。特殊时期,孩子不仅身体受到限制,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害怕、恐惧、烦躁、愤怒……其实,家长们“如仇人般”的表情,孩子是看在眼里的,他们有权利知道正在发生的一切,如果不清楚、不理解,孩子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恐惧。很多信息只是跟孩子讲保护措施,并没有解释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和老师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孩子能够理解,并向他们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 注:从未经历过的“孤立”,自然会让人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何:在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被隔离”,是对抗击疫情的一种贡献,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家积极面对“隔离”,调整好心理状态,更好地面对一切。 医院隔离人员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为他们需要独自面对一个相对封闭、受限制且陌生的环境。每个人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很难适应新的隔离环境。人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隔离环境。在完全熟悉之前,他们可能会出现许多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 隔离期间,缓解压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宣泄出口:利用现有资源自救,做一些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看网络视频、玩游戏,或者在密闭空间做适当的运动,比如健身。 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什么? 记者:您觉得疫情期间很多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何:灾难过后,人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看法都会不一样,新冠疫情期间,心理咨询经常表达疫情过后最想做的事情,比如很多人说自己总是很忙,疫情过后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环游这个美丽的世界,看看最想念的地方和朋友。 有些人以为自己放下了,赚大钱、住别墅、孩子出国留学、升职加薪,这些都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掌控好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 有的人还表达了最简单的情感,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去寻找自己在乎的人,见他/她,喝一杯,流一滴泪…… 注:人们总是抱着“弯道超车”的观念生活的…… 何:是的,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在反思这个理念。成都有一位媒体人,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天府立交,他坚持行走,用手机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尽力在并不突兀的场景中发现不一样的美。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把这些照片推荐给很多心理咨询,希望他们也能这样做,要有一双热爱生活的眼睛,放慢脚步,学会看清身边的人,爱身边的人,爱身边的天空和花。 记者:钟南山在采访中说:“人是一个身体,也是一个情感、信仰。如果一个人比较超脱,当他非常热衷或者一心一意追求某件事的时候,很多其他的事情往往比较容易被忘记克服,包括身体。所以在这样的思想控制下,好像身体恢复得比较快。” 何:是的,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生活中有很多有问题的概念,比如:纯生态就是野生,养生就是锻炼身体,热爱生活就是旅行等等。还有一些体现幸福的人造概念。大吃大喝的聚会,十几双筷子在火锅里搅拌…… 据我所知,宋代以前,中国人就有分餐制。分餐制不代表大家不在一起吃饭,大家可以同桌吃饭,但不共用餐具,每人有一份食物。这种文化相当兴盛,但也不能忽视它的弊端。我觉得疫情过后,无论是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还是人们对生活的认识,都会有一段转变期。 病毒的携带者是人体,照顾好身体是防护的必要条件,远离传染源(如病毒携带者、野生动物和活禽等)、切断传播途径(如勤洗手、戴口罩、减少出行等)、提高自身免疫力(如规律作息,包括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健康饮食等)是重要的三部曲。 互联网医疗模式正成为趋势 注:疫情也正在悄然改变既定的工作方式和节奏。 何:疫情会催生一些行业,改变一些行业的运作方式。比如以前病人来医院就诊、吃药是常态,现在很多病人不来,而是通过视频跟医生沟通、诊断,医生可以根据病情,特别是人脸扫描,通过大数据处理,开出电子处方,病人可以在药店买药,也可以到附近的社区医院就诊,这样可以减轻医院压力,方便病人,互联网医疗模式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互联网医疗模式按照服务模式,“互联网+医疗”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远程医疗,即医疗机构利用本机构注册的医护人员,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第二类是互联网诊疗,即医疗机构利用本机构注册的医护人员,利用互联网技术直接为患者提供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第三类是互联网医院,包括与实体医疗机构设立的同名的互联网医院,以及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立的互联网医院。 笔记 2020年2月18日成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患者不再到院就诊,电话、微信、视频等成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主要渠道。1月29日,心理科接到一系列疫情心理咨询电话,医院立即派出20余名临床心理专家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2月10日,又开通了两条专家热线。这也是四川省所有医院中心理治疗专家最多的医院。何宗玲说,从春节到现在,医护人员就没有正常休息过。 18日下午,何宗玲赶赴金堂县处理一起突发事件:一名抑郁患者已在家休养十余天,病情加重,自责感强烈……经过患者心理疏导,患者情绪暂时稳定下来。何宗玲说:“这段时间,就连正常人出现应激反应的情况也比较多。目前心理咨询量比去年同期心理咨询一倍多,比上个月也有所增加。不仅限于成都,还有很多外省市的电话。”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公民难免忧心忡忡、焦虑。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印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导原则的通知》。《关于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总体部署的通知》,以缓解疫情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卫生健康委还制作发布《心理健康防护提示》,分为“普通民众”、“医务人员”和“隔离人员”,详细阐述疫情下各类心理状况,医务人员分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情绪疏导。 “为什么要隔离?”“我有点咳嗽,是不是生病了?”“你们医院有口罩和消毒液吗?”“感觉被关在家里要发疯了”……面对这样的询问,何宗玲从不犹豫,不敷衍,一一作答。 因为疫情的特殊性,很多人是平生第一次面对如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很多社区居家隔离的人情绪波动剧烈,有的担心信息泄露,有的担心身体不适,有的担心……感叹生命短暂。心理咨询通常不超过半小时,但很多患者或咨询师往往滔滔不绝。何宗玲解释道:“让他们说,我们要有无限的耐心。缓解集体焦虑和恐惧,是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绿皮书时代,人们坐拥挤的火车时间过长,有些人突然出现精神疾病,被称为‘旅行精神病’。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变化更加复杂。”何宗玲说,他认为,抗击疫情,尤其需要大家调整好心理状态,保持冷静、理性、乐观、豁达、积极的心态。 疫情期间,为了坚决防止新冠病毒滋生“心理病毒”,医务工作者这段时间一直紧锣密鼓地工作,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群体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戴上“心理口罩”。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