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分析与主动干预:成因、特点及策略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分析及主动干预
预
陈大山和徐珊珊
摘要: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的特点,
成因及干预策略,运用“心理危机”理论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整合
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从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角度,
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探究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心理与行为需求。
本研究将丰富和拓展“媒介依赖理论”的研究,完善大学生手机使用研究理论。
该系统为后续的干预及其他相关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积极干预
1. 大学生沉迷手机
当前,手机媒体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并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手机是满足大学生外部世界需求的便捷工具。
知识是要求很高的,他们的生活范围也迅速扩大,并为他们提供了各种角色扮演的过程。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还不够发展。
手机上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影响极大,手机成瘾问题日益突出。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该研究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习惯,让手机媒体成为帮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有效工具。
该工具用于对手机高度依赖的大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和干预。
2. 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媒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
手机已经成为最流行的媒介,尤其在大学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手机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随着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普及,
一些大学生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给生活、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现象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讨论也日益增多。
但总体来看,我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关注较晚于国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手机成瘾界定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手机成瘾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比如有学者认为,手机成瘾本质上就是
它是一种科技成瘾,是一种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明显社会损害和心理损害的现象。
这是一种涉及人机交互的行为成瘾,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
它往往具有诱导和强化的特征,能够促进成瘾倾向。韩登良等将手机成瘾定义为
由于某种原因过度滥用手机,手机使用者可能会遭受各种生理或心理问题。
涂彬彬等人将其定义为因重复使用手机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
或周期性痴迷。黄心银将“手机成瘾”定义为将手机作为人际沟通的手段。
以其为主要行动手段的群体,具有强烈而持续的需要感、依赖感。徐华等
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其实是一种“行为成瘾”,已经对自身产生了危害。
他们的生活正常,心理健康。彭欣认为,“手机瘾”其实是“网瘾”的一种变种。
周希华认为,手机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界定研究
对于手机成瘾的行为定义,国内学者主要参考国外学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
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成瘾的研究。
通过个案访谈和预测试,作者研究了行为和心理容忍度、行为和心理退缩、社交

从功能、生理反应等四个维度编制手机依赖调查问卷,供被调查者评估。
3.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措施研究
虽然国内媒体时常报道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个别案例,但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
大部分治疗方案都参考了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黄林娟提出,综合应用
需要采取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如果症状严重,可以服用药物,
也有学者提出应采取“家庭-个体-群体”综合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干预。
但学术界研究多局限于利弊分析的定性层面,缺乏大样本的实证证据。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手机成瘾尚无明确的定义。
缺乏理论指导和标准化的治疗建议。
该治疗技术明显存在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但并未引起重视,仍在现实治疗中使用。
缺乏从心理危机理论视角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进行主动干预。
3.手机成瘾心理危机分析及主动干预
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的特点、成因及积极干预策略进行。
研究对象为大学生,研究对象为手机成瘾现象,研究重点为主动干预
策略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本文介绍了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分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定义、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表面效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的特点。
(2)重点从影响因素、形成过程等角度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形成机制。
分析从环境因素、个体因素、手机媒体特点入手。
(3)在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成因的基础上,探讨其影响因素、形成过程,提出应对策略。
提出网络成瘾和物质成瘾的干预策略,为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提出系统、科学的方法。

最后,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复杂性,
提出实施积极干预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力求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进行有效干预。
并有序进行。
四、结论
针对手机成瘾心理危机的特点、成因及积极干预策略,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手机成瘾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积极的干预策略。
对手机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分析第一手资料,并呈现
分析了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定义、特点及其负面影响进行探讨。
具体分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的特点。
形成机制
深入分析了手机媒体的特点,最后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思考其影响因素。
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因素及形成过程,借鉴网络成瘾、物质成瘾的干预策略,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
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手机滥用问题,提出系统、科学的主动干预策略。
为成瘾问题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
[1] 付明秋,肖嘉宁.未成年人手机成瘾成因、危害及防治研究[J].
大学学报,2014。
[2]邱志燕,吴琪,张斌.手机成瘾大学生应对方式、情绪及人格特征分析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3]胡珊珊,李林英.手机成瘾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学,2014.
基金项目:淮阴工学院项目()
-全文完-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